[媒體報導][大愛電視]
[我的健康守則]
從心培養免疫力:西藏醫師的健康守則

新型冠狀病毒蔓延全球,不少國家的疫情都相當嚴峻。這些日子以來,一般民眾都能夠察覺到日常生活起了變化,對於看不見的病毒更是感到恐慌。除了配合國家衛生單位的政策及防疫宣導,做好個人清潔衛生及防護工作之外,其實我們還可以從心開始防疫,也就是透過靜心來提高心靈免疫力。
洛桑加參醫師來自西藏,家醫科出身,深研藏醫、中醫、預防醫學十多年,精通跨科部的醫學系統整合,傳揚科學與自然平衡之道,醫病更醫心,為身心靈抗衰、預防醫學之先行者。現任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修復中心特約醫師,2016年創辦Dr. Lobsang洛桑預防醫學集團,以預防醫學為經,生活習慣為緯,期許讓每個人都能成為世代的覺醒者,為自身與家人的健康把關。
新冠病毒傳播力強大,可以在平滑的物體表面長時間存活,尤其被感染者在疾病初期病毒分泌即達到高峰,可能無症狀的就將病毒傳播出去。面對疫情的詭譎,我們必須謹慎,時時更新正確的防疫知識,但不要過度恐慌、害怕,一起從外在、體內、心靈三個層面來檢視防疫作為。
這段期間大家都知道要勤洗手、做好個人衛生管理,在公共場所戴好口罩、保持社交距離,一起度過最危急的難關。接下來要做的,則是從體內提升免疫力。從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,只要生活習慣良好,就可以預防60~70%的疾病。所以,作息正常,睡眠品質好、多曬太陽、多運動流汗、多喝水、飲食少油少鹽少糖,除了多吃蔬果,還可以攝取辛辣食物,像蔥、大蒜和咖哩,這都可以促進血液循環。
雖然為了減少群聚,無法去健身房、瑜珈教室,但還是可以到公園散步走路,在家中或辦公室也可以拉拉筋,多做伸展操或是擴胸運動。擴胸運動可以矯正駝背,也會讓肺活量增加,促進肺部血液循環,且刺激胸腺素,可以讓體內免疫的T細胞快速上升。
你的內心比病毒更強大
個性比較急、容易緊張的人,通常容易恐慌,也比較常出現腸胃問題,像是腸躁症、胃食道逆流等等。因為我們的胃很敏感,特別能感受到主人的心情波動。許多疾病與個性、生活方式或壓力息息相關,保持好的心理狀態可以改善人體免疫反應,增強對於疾病包括傳染病的抵抗力。所以,如何讓心靜下來,是新冠世代需要學習的能力。
練習靜心,是改變心情、扭轉易致病前因的好方法。平靜的心可有效穩定自律神經,讓油門作用的交感神經與煞車作用的副交感神經能互助互用、合作無間。改善交感神經太過強出頭的偏差現象,以和緩過度激昂的心跳、紓解超標的精神壓力、提升免疫力,因而降低多種難纏疾病的風險。
通常我們在緊張或壓力超標時,交感神經的活性過高,會讓身體產生發炎反應,免疫力就很快下降,這時很容易病毒感染、細菌感染、產生心血管疾病,長期慢性發炎,甚至導致癌症。副交感神經主管我們吃喝拉撒睡,吃得正常、消化道吸收好、排泄排毒正常,睡眠、情緒都穩定時,副交感神經的活性佳,人的生活機能所有狀況,包括代謝系統、免疫系統、循環系統、神經系統,賀爾蒙系統都運作正常,就算外面病菌再強大,身體的國防保衛機制也會非常穩健。
靜心呼吸,調節你的交感神經
靜心是調節情緒最好的方法。大家想到靜心最常想到的就是打坐,閉上眼睛不要想任何事情。洛桑醫師笑說:「我們的想法就像猴子一樣跳來跳去,一下這個一下那個,要怎麼把胡思亂想的念頭拉回來呢?」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「數息法」,不論盤腿、坐在椅子上、站著,甚至搭捷運,都可以運用丹田呼吸(腹式呼吸),鼻子慢慢吸氣,吸飽氣時肚子鼓出來,然後憋個3~5秒鐘,再慢慢用鼻子吐氣。鼻吸與鼻吐都要慢、細、長,可以將舌頭往上顎頂,這樣比較不容易口乾,眼睛微閉或完全閉上都可以。在一吸一吐間,想像一道白光進入丹田,將肺部所有汙染淨化,然後將髒空氣慢慢吐出來。這樣每天注意力集中5~10分鐘,甚至半小時,心就容易靜下來,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就會十分平和,不但不容易感冒,很多慢性病,像是高血壓、糖尿病,也會比較穩定,甚至可以抑制發炎產生。
但如果真的無法放空,這時可以帶入運動來協助。首先雙腳與肩頸同寬,將腳跟墊起來,然後閉上眼睛放鬆,面帶微笑,好像瘋子一樣隨意甩著手。洛桑醫師強調,一定要傻傻地微笑,這就是他推薦的「洛桑瘋」。任何時候、任何地點都可以瘋一下,只要3分鐘,心就容易靜下來。這個動作練習到小腿肌肉,而小腿肌肉等同人體第二個心臟。頭晃來晃去擺動時,也等同全身按摩。晚上睡前做3分鐘,可以促進血液循環,增進副交感神經活性,好像重整我們身心,讓睡眠品質更好。
樂觀、感恩,也可以讓你更健康
除了靜心,樂觀也是十分重要。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2019年8月發表研究,樂觀主義者比悲觀主義者的平均壽命長11%~15%,壽命達到85歲的機率高了50%~70%。那麼樂觀態度要如何培養?就從感恩與感謝開始。利用每天上下班走路時間練習正向思考,例如昨天誰幫助我,想想感恩的事情,或是懺悔自己的傲慢心、執著心、嫉妒心。洛桑醫師以自身為例,「我們醫生是專業人士,通常有很大的傲慢心,每天都要檢討自己,和病人、同事說話時,是不是我執就跑出來?」每天感恩自己的父母、家人、同事、老闆,感謝所有身邊的人。
人生就是修行,這道理大家都知道,但就是藉口太多、惰性太多。做不到怎麼辦?只能今天練一點,明天練一點,想辦法培養這個習慣,每天練習5~10分鐘,甚至半小時,心就會開始愉悅,當感恩越多,怨氣就會越來越少,人也會自然形成樂觀態度。洛桑醫師深深體會,人生所有道理,所有養生方法,就連每天的喝水習慣,都像修行一樣,是需要每天練習的。
疫情來襲的這段期間,大家每天新聞越看越焦躁,有些人開始恐慌,看到什麼都想批判,抱怨政府抱怨政策,然後心越來越不安穩,這樣即使疫情平息,身上還是帶著一股怨氣。洛桑醫師提醒大家不要小看這些情緒波動:「這個『禮物』,可能跟著你一輩子喔!任何習慣與想法都是練出來的。有這麼多選擇,為什麼不在這個時候,訓練自己多感恩,多關懷身邊的人,慢慢變成有愛心的人呢?」
美國密西根大學調查423對中老年夫妻,發現樂於利他助人者,死亡率降低30%~42%。洛桑醫師這幾年從事預防醫學,也發現健康與人的心理狀態有很大關連,甚至大膽的將利他、快樂與健康三者畫上等號。利他就是隨時隨地幫助他人,別無所求的幫助別人心情就會愉悅,身體就會健康。國外做過許多研究,我們在為別人著想時,快樂指數(happy index)會衝到最高,體內免疫的NK細胞與T細胞呈現4倍成長。哪怕只是順手幫同事倒杯水、倒個垃圾,或是疫情嚴重時多一個口罩送給路人,這是多開心多愉悅的事情,這樣賺到的開心、健康,更甚於金錢。
新興感染症來勢洶洶,未來如何沒有人敢定論,現階段或許正是我們學習靜心的好時機,好好地與自己獨處,反省自己、讚美自己,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,關注個人身心狀況,感受自身的豐盛與不足,獨處但不孤單。從心開始,做自己的良醫。